冰心曾说过:钱钟书与杨绛,堪称中国文学史上最美满、最幸福的一对夫妻。
在那个民国才子层出不穷、情感飘荡的时代,钱钟书凭借其专情和才华,成为了文化圈中的独树一帜人物。许多人用“专一”来形容他,这在那个充满乱情的时代尤为难得。他和杨绛的婚姻也成了许多人心中的楷模。那时,许多男人以“思想解放”为幌子,做着始乱终弃的事情,造成了无数女子的心碎与婚姻破裂。然而,鲜有人知道,钱钟书在遇到杨绛之前,曾深深地爱过一位女子——清华的校花赵萝蕤。
施蛰存也曾说过:在钱钟书的《围城》中,唐晓芙的原型正是赵萝蕤,她是钱钟书一生爱而不得的白月光。
那么,赵萝蕤到底是谁?为何她的后半生如此坎坷、艰辛?在我们许多人心中,林徽因无疑是民国时代最为璀璨的才女与美人,她的光芒直到今天仍旧令人仰望。然而,在当时,也有一位让林徽因黯然失色的女子,那就是赵萝蕤。正如篆刻大家陈巨来所说:在民国时期,大多数文化人心中的第一美女、第一才女,并非林徽因,也不是陆小曼,而是赵萝蕤。
展开剩余75%赵萝蕤出生在江苏苏州,典型的江南女子。她自幼便显露出非凡的天赋,尤其在文学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她的父亲,赵紫宸,是一位深具传统文化修养的学者,因此,他对赵萝蕤的中文教育格外重视。从小,赵萝蕤便在学业上表现卓越,语文成绩常年名列前茅,甚至有时超越同龄人。普通的教育方式远远无法满足她的求知欲,她曾多次跳级,到了六年级时,她的语文素养已经超过了当时高中三年级的学生。
1926年,赵紫宸被任命为燕京大学宗教学学院院长,赵萝蕤随家人迁往北京。年仅14岁的她,凭借自己的学识,成功考入燕京大学附属中学高三年级。由于年纪尚小,她被安排从高二开始读起,但这并未影响她的表现,她依然名列前茅,迅速成为燕大附中众人皆知的才女。
1928年,年仅16岁的赵萝蕤成功考入燕京大学中文系。她卓越的文学才能令她在校内外备受瞩目,甚至有一位美国老师建议她转学外语文学。于是,她毅然转系,开始攻读英国文学。这个决定,彻底改变了她的一生。在她攻读英国文学期间,她对外国文学有了更深的理解,几乎读遍了英国名家的所有作品。凭借她出色的学术成绩,赵萝蕤轻松从燕京大学毕业。
然而,毕业后的她却陷入了迷茫。年仅20岁的她,在面对未来的选择时感到无从下手。为了不让女儿过早进入复杂的社会,赵紫宸建议她继续深造,于是赵萝蕤报考了清华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经过一番严格的考试,她破格被清华录取。
进入清华大学后,赵萝蕤成为了校园内的风云人物,很多人都称她为“清华校花”。当时,也在清华就读的钱钟书见到赵萝蕤后,立刻对她一见钟情,暗恋之情迅速蔓延。赵萝蕤对于钱钟书的心意并没有回应,甚至对钱钟书的态度感到不屑。赵萝蕤并不喜欢钱钟书的自负与张扬,这让她对这位才子并无好感。
后来,赵萝蕤嫁给了陈梦家,而钱钟书则娶了杨绛,两人各自走上了不同的道路。赵萝蕤与陈梦家的婚姻不像当时一些民国名媛的关系那样浮躁和滥情,相反,两人的感情非常深厚,经历了民国时期的种种动荡与变故,他们依然携手共度。
在抗战时期,赵萝蕤和陈梦家一起相互扶持,度过了艰难的岁月。1944年,费正清为陈梦家联系到在芝加哥大学教授古文字学的机会,赵萝蕤也因此跟随丈夫前往美国。三年后,陈梦家回到清华大学任教,赵萝蕤则在燕大担任西语系教授。
然而,命运的厄运始终没有放过赵萝蕤。在经历了一连串的打击后,陈梦家因无法承受生活的重压而自缢身亡,赵萝蕤的心灵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甚至一度精神崩溃,被送进医院。她饱受折磨,却依然顽强地活了下来,重新振作,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文学创作中,尤其是翻译惠特曼的作品《草叶集》。她经历了12年的艰苦努力,最终完成了这部震惊学术界的译作。
1998年,赵萝蕤在家中孤独地去世,享年86岁。她平静地走完了一生,留下了无尽的叹息。她的一生充满了磨难与坚韧,也为世人留下了辉煌的学术成就和感人的人生故事。
发布于:天津市明富配资,股天下配资,股票10倍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